诗歌的翻译是相当难,所以有人说诗是不能翻译的。但我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在试图译诗的过程中,我们不仅可以对原诗有更深层的理解,也是磨练自己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。
无论翻译什么样的文体,都有一个大前提,暂不说信达雅(如果文章本身不雅,难道能译得雅吗)。但最基本的要求是“忠实、通顺”这四个字吧。专家学者们常认为这才是翻译中的共核标准。所以也是大前提了。
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,在能满足大前提之后,也要满足美学上的要求,只有让读者在欣赏译诗时能有一种美的享受,才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吧。在译诗过程中,我们不仅仅是译出词语,(选词造语当然相当重要),更重要的是要译出诗的含义(诗情画意)。从这点上说起,一定要使读者在读诗时能体会到诗中的形象语言,如同看了一张山水画那样令人难以忘怀。同时我们还要追求内在的美,趣味性与神韵却一不可。为了再现本质的内容,(当然众口难调),我们有时也不得不刻意地改变了原诗句的语言形式,因为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约定俗成的习语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表现出原诗的真实含意。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,诗歌的翻译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,要把译文的语言重组或再创造。我作为翻译练习译过几百首诗歌,不少译文都是我的原创。
以下举例说明一下。
原文:
人生南北多歧路,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。
百代兴亡朝复暮,江风吹倒前朝树。
译文及分析:
So many roads to the north or south in life that you don’t know how to do,
(使用英语中常见的句型“So…that…”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是为了让英美人能够一目了然,尽量实现与原文诗句对比下做到“神似”而形异。)
The generals and ministers or immortals want the ordinary person to be, too.
(原诗中的“将相神仙”我理解为将相或者神仙,所以用连词“or”把它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列出来,为了更好表达原义。译文翻回来可解为:“将相或神仙想要平常的人来充当。”与原诗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,当然还无法做到天衣无缝。还不能使人赏心悦目。功力不足,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提高。)
Rise and fall of all dynasties is merely from dawn to dusk at town,
(译文与原诗句对比一下,可看出多出了一个词组“at town”? 这也是常用的翻译机巧,称为“增益”,朝代的更替总是发生在京城内,用“城镇”来表明同义,另外也是从押韵方面考虑的。)
The wind over the Great River blows the tree of previous kingdom down.
(原诗句中的前朝“树”是一个虚的概念,为了保守原诗的风格,不宜做变动。相信外国人会理解的。如果能使用英美国家人所熟悉的约定俗成的习语来表达当然更好,一时找不出更好的字眼。)
小结:
前面提过,诗是形象的,有时不能按一般的思路来理解诗句的。要把诗歌看成一幅画。如古代有位画家要画出“深山埋古寺”的诗意,他没有在画中绘出这座寺,而是画出一个和尚在挑水。使人凭联想看出诗意的。也是一种创新吧。
|